2016/5/26 下午9:53:55 星期四 请登录  立即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兰州抗癌协会 > 癌症康复 > 癌症预防

前列腺恶性肿瘤的病因
2017-07-26 10:36 稿源:


前列腺一直就是中老年男性易患的疾病,而前列腺癌也就是老年男性常见的恶性肿瘤,95%以上得到确诊的病例年龄在45-8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2岁,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对于在分子水平上前列腺上皮怎样能转化为恶性肿瘤的研究在近年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也只是在近年才开始确定一些引起前列腺癌的致癌基因(oncogene)和抑癌基因(tumor suppressor gene)。在所有的实体肿瘤之中,前列腺癌是独特的,具有两种表现形式,一为组织学或潜伏性(latent)前列腺癌,这种类型占50岁以上男性的30%左右,而80岁以上男性的60%-70%。另一种类型为临床表现型(clinically evident form)占欧美男性的16.7%。 前列腺癌的生长取决于细胞的增生率和死亡率之间的平衡,正常的前列腺上皮的增生率和死亡率均很低,并且是平衡的,没有净生长,但当上皮细胞转化为高分级前列腺上皮内瘤(high grade prostatic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GPIN)时,细胞的增殖已超过死亡,在前列癌的早期细胞增殖是因为凋亡(apoptosis)受抑制而不是因为增加细胞分裂,进一步导致了基因异化的危险性的增加。前列腺癌前期病变和癌细胞中cdc37基因表达增加,可能是癌变开始的重要步骤(Stepanova等 2000)。

前列腺癌成癌的机制几个重要的步骤你知道吗?大约9%的前列腺癌和45%的55岁以下的前列腺癌是由于一种遗传性的致癌基因。弄清楚这些基因无疑对于前列腺癌的成癌原理的理解是极有用的。最近美国Ohio的报道,他们发现16号染色体长壁23.2区段的等位基因不平衡可能是家庭遗传性前列腺癌的抑癌基因(Paris等 2000)。另一设想是上皮细胞雄激素受体对雄激素反应的强度,反比于该受体基因5’promotor助催化器区域的CAG微小重复区(micro satellite)的长度,长度越短,细胞对雄激素的反应就越强,细胞生长就越快。CAG的长度在黑人和患癌的白人均较对照组短。显然,雄激素受体CAG微小重复区的长度与前列腺的发展有潜在关系。

实体肿瘤生长的早期均有DNA甲基化(methylation)的改变,前列腺癌也不例外,DNA的高度甲基化可导致许多肿瘤抑制基因的失活。比如,第17号染色体短壁的高甲基化(hypermethylation)失活,该区的肿瘤抑制基因有可能导致前列腺癌的发生。但有报告甲基乙二醛(aucttylglqoxal)能阻断G1期细胞周期,从而引起前列腺癌细胞发生凋亡,具有潜在的治疗作用(Milamesa等 2000)。

现已知丧失几个潜在的抑癌基因只是发生在前列腺细胞癌性转化的后期。LOH(loss of heterozygositz)杂合性缺失的研究表明,始终一致的染色体区域的丧失与抑癌基因的丧失有关,尤其是在下列染色体区域之中:第6号染色体长臂,第8号染色体短臂,第10号染色体长臂,第13号染色体长臂,第16号染色体长臂,第17号染色体短臂和第18号染色体的长臂。据报道大约70%的临床局限性前列腺癌病例均有第8号染色体短臂第22号区段的丧失。另一方面增加第7号染色体长短臂或第8号染色体长臂与远处癌肿转移有关,提示不良预后。这一相关性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Alers等 2000)。在第17号染色体短臂的p53抑癌基因的异化(mutation)显然不常发生于低度局限性癌肿,但发生在50%以上的高度转移性癌肿,以及那些对激素疗法不敏感的癌肿。最近有报道,第2号染色体短臂中有一个抑制肿瘤转移的基因,这个基因在前列腺癌中丧失,所以前列腺癌很容易发生转移(Mashinu等 2000),第12号染色体短臂的第12-13区段中一个专管基因的丧失也与前列腺癌转移有重要的关系(Kibel等 2000)。相比而言,对于致癌基因的研究还不广泛。只是有报道认为大约25%日本男性前列腺癌与ras致癌基因的激活有关,也有报道位于第13号染色体长臂上的视网膜神经母细胞(retinoblastoma,RB)基因的丧失表现在大约25%的病例之中。可以预计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这一领域的研究会很活跃。目前认为,与前列腺有关的染色体异常(Alers等 2000)如下:染色体有13号长臂(55%)、8号短臂(48%)、6号长臂(45%)、5号长臂(32%),16号长臂(25%)、18呈长臂(20%)、2号长臂(18%)、4号长臂(18%)、10号长臂(18%)、Y(16%);染色体增加有8号长臂(36%)、17号长臂(23%)、X长臂(23%)、7号长臂(21%)、3号长臂(18%),9号长臂(18%)、1号长臂(16%)、X短臂(16%)。

雄激素受体的异化已在大约50%的转移性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的骨髓细胞中发现。因此有人推测雄激素受体基因异化,可使雄激素受体对其生长因子起反应,比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Ⅰ)或角化细胞生长因子(keratinocyte growth factor)等。这些生长因子在癌肿细胞对雄激素不敏感后与雄激素受体结合而激活导致癌生长。雄激素促进前列腺癌生长是经过一个雄激素受体介导的机制增进了内源性基因变异的致癌物的活性,如雌激素代谢产物、雌激素引起的氧化物、前列腺癌产生的氧化物和脂肪等物质(Bosland 2000)。此外,雄激素受体的甲基化与晚期对激素疗法不敏感的前列腺癌有关(Kinoshifa等2000)。

生长因子与表皮基质相互作用与前列腺癌的发生有关。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表皮生长因子、血小板衍生的生长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以及神经内分泌汰等均已表明与前列腺上皮的增生、分化和浸润等有关。这些由上皮所产生的生长因子与组织基质相作用,使基质细胞产生生长因子,后者再作用于上皮细胞,比如,已表明骨细胞分泌能刺激前列腺上皮生长的生长因子,而前列腺上皮也产生能刺激骨形成的生长因子。这些就解释了为什么前列腺癌肿能选择性地转移到骨骼上。现在大家对前列腺肿瘤的病因是不是已经非常理解了呢。